close
   《收集孩子的人》一開始頗為沉悶,敘述有些混亂。但越看卻越看出其中況味。

  每隔三年就會有名金髮小男孩死去,作者敘事觀點常做變化,既從被害者的角度看,也從加害者的角度處理整個故事情節。

  莎賓娜‧提斯勒像是個全知全能的神,一次揭露一點點,讓讀者心癢難搔。她讓我們知道兇手是誰,卻又安排我們隨著劇中角色不斷地與兇手擦身而過,甚至深深相信兇手那迷人的身影。

  隨著時間的推進,當我們就像其它非受害者一樣忘記幾乎要忘記過去的事件時,安娜出現了。她像炫風似的進入小說,成了讀者視野中的焦點。

  我們傾聽她的傷痛、分享她的苦楚、想像她的面貌,心情隨著她乍喜狂悲忽上忽下。其實她也只是個普通的母親罷了,她擔憂的與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自己所擔憂的沒什麼不同;她的脆弱,我們感同身受。

  還好,我們的情緒在閱讀的當下仍有出口得以渲洩。美麗的托斯卡納風光明媚,很能讓人沉浸在南歐的浪漫風情裡,稍稍抒緩我們閱讀時累積起來的緊張情緒。

  幸好,這一切終算有個還算完美的結局。而莎賓娜巧妙地將先前曾經提及的某個角色又帶出來,以震撼彈的姿態為本書劃下一個大家早已渴望的結局。動用私刑法理不容,但卻合乎該角色的身份背景與擔負的情義。

  有人曾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安利可(又或者是艾略特)能言善道的背後,其實是他對自身價值的強烈懷疑。父親的早早亡故、母親的不聞不問、哥哥的病故,無一不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喪失對人的感情與溫度,也對自己的自卑,唯有透過對弱小幼童的無情擺弄,才能扮演上帝,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我們痛恨他的無情與自以為是,卻對他的成長背景感到憐憫。然而,在這複雜的社會裡,誰會真心關注這些死有餘辜者的殘酷,乃源自於幼時的不足匱乏與倍受欺壓;就算明白了,誰又會為未來其它受到欺壓的孩子出氣、協助他們走出陰影與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嘟嘟,小日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