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0 -- 2008/12/21
與幾個朋友同遊許久未曾去過的阿里山;因為沒有人開車,所以這趟旅程全都是坐大眾交通工具還有九人小巴。
早在出發前一週我們就先網路訂好前往嘉義的車票、打電話訂好從嘉義上阿里山的車票。嘉義縣公共汽車管理處的阿姨很厲害,在電話中跟我說國語,請我等一下後立刻用流利的台語廣播要求各位乘客準備上幾點幾分的車,接著再切換回國語繼續討論我的買票事宜。
20號早上天氣非常晴朗。從高雄出發的我們第一批抵達嘉義。
車站外鬧哄哄的,正前方的大馬路上似乎正在舉辦什麼慶典。接著台南出發的到了、台北出發的到了、新竹出發的要到我們準備出發前往阿里山前才會抵達,所以我們便一夥人看慶典去了。
原來嘉義在辦國際管樂節,所以有各個團體參加遊行活動;雖然這Parade我看不出來跟國樂節有什麼關係,但至少讓人感受到嘉義這城市的熱情與毫不扭捏。
到了公車站準備上車前,還發生了一個很有趣的插曲。
我們看到一位仁兄身穿黑色長大衣、圍著格菱圍巾、眼戴發哥過去常戴的大墨鏡、手裡還拿了支帶刺的紅色玫瑰。實在讓我們傻眼,我看見週遭有幾個大男生在那裡探頭探腦的硬是想把他給看清楚。
上了車後大家各自就坐,開始吃起火雞肉飯。車上有三個外國人加一個台灣人自成一群,其中那個白人男生很帥,但沒有拍到他的照片,真是可惜。
隨著車子的搖搖晃晃,我們一群人逐漸進入夢鄉。
約三四點左右我們抵達阿里山,下了公車,山上的空氣冷冽、陽光和煦、天空清澈湛藍。司機說,照這麼好的天氣來說,你們明早該當見得著日出。這是我們才知道原來日出也不是說到了阿里山就一定見得到的。
民宿稱得上小巧玲瓏,因為有幾個同行成員有學生證,住宿費又多了點折扣。房間很不賴,舖木地板、乾濕分離的衛浴設備、還有很像KTV的小空間配液晶大電視。
稍微整裝後我們就四處走走去,莎拉同學一到商店街就立馬買了雙手套。再回到民宿準備搭車去看日出時,我們發現民宿大廳居然有個烘手機,非常暖和。
阿里山的夕陽非常美,我們這次上山的時間剛好碰上滿山楓紅。大夥兒的合照呈現出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效果,再配上大夥兒真心的微笑,只有完美可以形容。
回到商店街,氣溫只有五度,司機大哥推薦我們吃簡餐類的日出有大美,但難得上山的我們直接衝向山產店大吃大吃。一整桌熱騰騰的菜色不一會兒便被我們掃蕩一空。
to be continued...
- Jan 09 Fri 2009 09:46
【Travel】我在阿里山天氣晴
- Dec 31 Wed 2008 14:35
【The Dark Knight】黑暗騎士
Director: Christopher Nolan
Cast: Bruce Wayne -- Christian Bale
The Joker -- Heath Ledger
Harvey Dent -- Aaron Eckhart
Alfred Pennyworth -- Michael Caine
Rachel Dawes -- Maggie Gyllenhaal
James Gordon -- Gary Oldman
Lucius Fox -- Morgan Freeman
蝙蝠俠對我而言,一直都是無知幼稚長不大的美國男人一種男性勇猛形象的體現。但【The Dark Knight】卻徹底顛復我對蝙蝠俠的成見。
這是繼【The Talented Mr. Ripley】後,唯一一部讓我邊看邊發抖顫慄的電影,更甚者,最後還讓我灑下兩行熱淚。
蝙蝠俠與小丑在這部電影裡代表的是完全對立的至善與純惡。
小丑令我打從心底地顫慄。他毫無教條式的行為舉止、那打從心底為惡而惡的作法,讓我們不得不面對心底深處的那個惡魔。世事太平、生活無虞時,溫良恭儉讓是我們的信仰;但當我們被強迫選擇生死或是面對龐大的利益時,善與惡,對我們來說就只是個選擇,沒有所謂的對錯,也不再是我們奉行的信念。當我們奉為圭皋的信條被捍為生存的強烈欲望或失去摯愛的痛楚徹底擊垮時,整個世界的運作法則也因此頹傾顛覆。
Harvey Dent 正是小丑的代表作。他本是高高在上、信仰完全正義的檢查官,就算面對死亡威脅也能坦然處之。但在愛人Rachel 死後,他的性格大變,不再認為正義值得遵循,從絕對的善跌入純粹的惡裡。Why So Serious?我想他心中也這麼覆述著小丑不斷說的這句話,到頭來,正義沒有意義、善良救不了自己最摯愛的家人。White Knight 的翅翼已經折斷、臉孔已然燒毀,過去的夢想與堅持像個笑話。
他徹底實踐了小丑的期望、徹底放棄了心中的希望,as there's nothing to lose, there's nothing to be hopeful。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也許在心底最深處,Harvey 希望有人可以終結他對這世界的不信任,他已救不了自己、已墮入邪惡的深淵,惟有外力帶來的死亡,能讓他重返最初的原點。
英雄總是不食人間煙火。蝙蝠俠,一開始也許是依附在世俗所謂的道德良善最高標準下生存,所以他無法承受被人憎恨、無法接受自己需要成為一個邪惡的化身,他為善的動機,也許是為了心底那一絲「眾人感謝崇拜」的期待與身為一個英雄的虛榮,就連感情都成了這英雄情懷背後的犧牲品。
但蝙蝠俠的英雄氣慨卻在背負起Harvey Dent所犯下的罪行的那一刻具體化,他成了活生生有血有淚的一個真人。英雄是沒有傷口的一個圖像、一個 icon,但凡人卻會犯錯、會傷痛、心裡有疤痕、偶爾被誤解。當最後那一幕Christian Bale飾演的蝙蝠俠在漆黑的巷弄跛著腳逃跑,戈登的聲音響起,
He's the hero that Gotham deserves,
but not the one it needs right now ... and so we'll hunt him ...
because he can take it ...
because he's not a hero...
he's a silent guardian, a watchful protector... a Dark Knight.
我的淚不自禁地流下,為這個獨自背負太多的守護騎士心痛。
善與惡永遠是對立的兩面,沒有所謂的絕對。犯了罪的人不一定就此泯滅良心、人生一片光明燦爛擁有美好前程的人也不一定比別人良善;當你與另一艘船上的人同時握有掌控對方生死的炸彈控制器時,你會為了自身的存活而選擇炸掉另一艘船的人?還是...你會選擇自身的死亡?
傾聽內心的聲音吧,善與惡是一種選擇,以對立的方式呈現。
- Dec 27 Sat 2008 20:25
【試讀】惡搞研習營 Haunted -- 我是你眼中的蘋果

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Chuck Palahniuk
譯者:景翔
出版社:小異
I am who I am.
I am the victim of myself.
I enjoy my suffering, for it makes me the apple of your eye.
以極端黑色幽默的筆觸,在故事主軸間空插23則短詩、23篇濃縮了每一個主角的短篇小說。
如果說人生只是吃喝拉撒睡,一切的掙扎取暖求溫飽只是像玩遊戲打寶升等似的一關攀上一關,這人生簡直是太無趣平淡且了無新意。
所以參加了《作家研習營》的各位,決定創造屬於他們的故事,那些血腥的、秥膩的、哭泣至死的、受人虐待的、毫不見天日逃不出這場鬧劇的,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故事。
每一次受難,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昇華與淨化;每一場苦痛,都是可以被一再覆述的高潮迭起;每一段失去的肢體,都化幻成舞台上的光束,成為全場的注目焦點;每一道血跡,都將成為值得造訪的景點;連一場自以為是的愛情,都會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
只要是人,都潛藏著希望成為眾人注目焦點的願望;不管你過著怎樣的生活,總希望能夠在某時某刻成為鎂光燈下的人物,不管那個當下你是嬌羞、膽怯、懦弱、勇敢、哭泣,心底的潛意識其實正咧開了嘴大笑,張開了所有的毛細孔享受眾人的目光。
恰克.帕拉尼克深諳人性的幽微之處,他放大強化了我們羞於面對的自我,用最真實詭譎的口吻道盡這一切。那樣的事實太過血腥,直直刺入我們的心臟,卻殺不死我們;它是心口的一支芒刺,每一次心跳都提醒我們那渴望被人注視聆聽的殷殷期盼。
唯有活著見證、度過那一刻,我們方能跨過命懸一念間的高潮與生死交關,而後平凡的老去。
- Dec 12 Fri 2008 18:15
【試讀】大海 -- 回憶的重量
作者:約翰.班維爾 John Banville
譯者:黃正綱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人之將死,一生的重要事件會像快速播放的電影般一幕幕掃過心頭。誰會出現在你最後的回憶裡?
我曾揣想,回憶中的色彩與人生,究竟是現實還是幻境?我們會在回憶中為誰的容顏增減些什麼色彩?
故事的舖陳乍看之下有些絮亂,麥克斯在妻子安娜去世後,回到了幼時待過的城鎮,住進了童年時期那一棟對他來說是神人們居住的房子裡。回憶像亂竄的風,不時鑽進麥克斯的腦海中,現實與過去彼此交錯,每一個細節都歪斜得像失了焦的照片。
人生中總會與許多不同的人擦身而過,回首時,一張張畫面就這樣鑽進了腦內,無法追溯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無法想像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我們只能像溪流裡的小舟般順著水流前進,那時的我們害怕、困惑、恐懼、茫然而不知所措,事情的真相彷彿隱匿在灰濛濛的霧裡。
感情與慾望就像潮水起伏沖刷著我們的理智與肉體。我們都曾毫無保留地愛上一個人,曾不知所以地迷戀一個對象,曾在無意間傷害了某人柔軟的心,也曾在背對他人時,發現自己內心埋藏許久的秘密。
什麼是人生呢?也許人生就像大海一樣,由一滴一滴細小的水珠匯集,每一滴水珠既是單獨的組合,卻也是大海的一部份,就像回憶,每個情境都獨特,卻彼此牽連成一幅宏偉的畫面。唯有脫離了當下,才能看得清楚過去的脈胳,明白生命中每個重要的人,他們曾說過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個手勢、每一次回眸、每一道淚痕。
《大海》是部採意識流型態寫成的小說,我們見到主角叨叨絮語著關於過去的一切,每幅畫面放大至最微小的細節,每一個與他過從甚密的女性,最後都因為各種因素離開他的人生,她們曾有過的溫度與皮膚觸感,如今只能在回憶中重溫。但,明白死亡的細節與意義不是唯一的結果,而主角的女兒最後準備邁入婚姻,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段落,也許是為了暗示一種重生與交替。
讀著本書的同時,我既回首自己的過往,也陷入與自己的喃喃對話,感受著心臟的跳動時,揣想著誰會進入我人生中最後的風景呢?
也許,風景本身就是重點,就像大海一樣,既獨特又組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 Nov 26 Wed 2008 21:56
【No Pride】誰的驕傲
I'm so eager to see you again
but I wouldn't ask to see you not because I'm proud.
In fact, in front of you I cede all my pride
yet only if you asked to see me
our meeting would be meaningful to me
--- Simone de Beauvoir, 1950
- Nov 22 Sat 2008 21:38
【戲劇】六義幫
Date:2008/11/16 14:30
Place:中山大學逸仙堂
編導演:李國修
監製:王月
主要演員如下:李國修、王仁甫、黃嘉千、方文山、夏于喬、狄志傑、朱德剛、嚴藝文、陳心妤、黃浩詠、郭耀仁
故事的主軸圍繞著一群在西門町貴陽街長大的孩子們打轉;六個對棒球有著無比熱誠的男孩,因為嚮往古時幫派份子間的情義,所以在最年長的小鄧帶領下,組成了所謂的六義幫,幫眾成員有小鄧、高樑、饅頭、老油條、浩子與皮皮。
為首的小鄧崇拜刧富濟貧的廖添丁,常跟著其它六義幫成員聽高師父講古;他遇見了飛鷹幫的沈哥,聽他描述過去在上海灘叱吒風雲的杜月笙與青幫種種。
然而,夢想與現實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卻帶領著這六個孩子及與他們緊密相依的親友,走向了一個完全不同、無法回頭、沒有未來的路;某些話,就這樣凍結在過去裡,來不及被傾吐、被訴說。
這次看戲,我對《六義幫》的舞台設計與換幕非常驚豔。劇組不使用黑色背景卻使用會隨著情境變換的布幕,換幕不熄燈,演員定位後直接進行布景的更動等,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我相信當初在設計舞台時必定耗費不少功夫。而李國修更讓不同時空背景的角色同台演出,廖添丁的結拜過程在高師父生動地講述下「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小鄧與觀眾的眼前。
演員們的表演更是不在話下。李國修、朱德剛等硬底子演員演什麼像什麼,要京片子給京片子,流利的台語不是問題,更不時穿插令人捧腹大笑的外省腔。其它年輕演員如黃嘉千、劉珊珊、嚴藝文、狄志傑、王仁甫、夏于喬、方文山的表現也令人感動。劉珊珊演的師娘一口道地上海腔、黃嘉千演的小辣椒除了講話會漏風還得搭配手勢、嚴藝文演的阿嬤更是讓我們想起自己的奶奶外婆,她那一場坐在地上大哭的戲,牽引出我與妹妹獨有的回憶。而飾演皮皮、黑皮、小皮球、老油條、饅頭的小小演員們,表現都很生動自然而活潑,絲毫不見生澀與對舞台或人群的恐慌。
《六義幫》陳述的不僅僅是兄弟情份姐妹情誼,這齣戲更展現出一個時代的氛圍、人們共同分享的集體記憶。台灣人對杜月笙耳熟能詳,對廖添丁的生平倒背如流,他們是時代下的英雄,塑造了對抗外敵的民族意識;當時的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小手段也許難免,但刀子口向外,絕不是互捅自己人、不停歇地互揭瘡疤。
1971年的台灣,我還沒出生。李國修選擇了「第二次贏得世界少棒冠軍」做為這齣戲的記憶。當劇中的人們各自為著生活打拚,各自面對不同的困境時,用電視看或用廣播聽球賽轉播,在某種意義上,串起了整條貴陽街(又或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的回憶。
然而,一個人的決定最終影響的不只是自己,也連帶牽連了許多人。從誤殺好友饅頭的那一天起,小鄧的人生便結束了。那一晚,註定了六義幫的分崩離析。有人逃了、有人死了、有人離開、有人守著無法實踐的承諾。當小辣椒悄聲在小鄧的耳邊說他該說的話應是「饅頭,我對不起你。」時,我的心狠狠地揪了一下,因為「對不起」,永遠無法彌補過去的錯誤,永遠無法完成過去來不及實現的諾言,永遠無法撫平心裡的傷痛。
要說缺點仍是有的,劇中有些點被過度放大,卻似乎沒應的結局。像阿文與阿欒間的故事,便成了過度強調卻沒有結果的一對,也許兩人之間不一定要有什麼結果,但有一幕特別強調兩人情愫的戲碼,便讓他們之間的像是吊在半空中的石頭,留在我心中成了懸而未解的迷團。
我們還能失去什麼,當過去的已然成為過去,說出口的話、做出來的事,都已經造成必然的結局時,我們還能失去什麼?李國修想必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所以他才會在最後面讓小辣椒與么妹再次牽起手、唱起歌。是的,失去的已然失去,但未來仍在眼前,由你決定;有些情誼,值得你重新擁抱珍重。
- Nov 15 Sat 2008 21:11
【試讀】海上教堂 La Catedral del Mar
作者:伊德方索.法康尼斯 Ildefonso Falcones
譯者:范湲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24日
關於自由與尊嚴,關於力量與信仰,關於愛情與友誼,我們究竟知道多少?
一部史詩巨作,從農奴之作柏納‧艾斯坦優開始,也以柏納‧艾斯坦優結束,他們未曾謀面,卻擁有最親密的血緣關係,右眼上方都有個彎月型胎記。
他們一個是主角亞諾的父親,一個是他的兒子。
邁向自由的路,何其漫長,中間多少人以血淚與性命做賭注。
故事發生在十四世紀的西班牙,從農奴柏納的婚禮開始,為了自由,他帶著襁褓中的幼子逃亡,忍受各種磨難,只為了讓兒子能夠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不用臣服在任何人腳底,可以自由呼吸,由自己決定人生與方向。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不由自主地為亞諾擔心,不知道他是否會因為人生中的各種磨難而誤入歧途。還好,他越來越堅強自主,縱始曾經沉迷於殺戮之中,卻未喪失自己的理性,這樣的經驗促使他明白戰爭最殘酷的意義;縱始曾經沉迷於肉體的歡愉,卻未因此沉溺,反而明白愛情與諾言間的關係。他中年後雖成為富可敵國的商人,卻未忘記幼時曾受他人之恩,因此致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堅持人人自由平等擁有相同的權利;正因為他曾備受欺凌,亞諾更明白何謂自由與平等的真諦。
亞諾的一生,幾乎與聖母教堂相連結。
那是他畢生力量的來源,也是讓他感受到平安喜樂的地點。
教堂設計者說,聖母教堂是屬於大家的教堂,那空闊的空間、大片灑入的陽光,都是為了容納所有信仰聖母的人,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同樣的光輝。
這也正是亞諾的信念,也是本書的核心宗旨。
宗教,不正是為了撫慰人心而存在嗎?
階級、歧視、審判、殺戮、嚴刑逼供,不過是人類為了排除異己鞏固自己的手段罷了。我本對卓安滿懷希望,揣想他能夠在聖賢書籍的教化下,擁有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成為教會的傀儡;但他令我失望了,他的意志不僅不夠堅定,反而因為思考過於僵化,而成為他人手中的棋子,也沒能力保護自己摯愛的親人。
卓安讓我明白,生命真正的意義在於實踐。
像亞諾那樣,用誠摯的心靈去對待他人,用寬厚的態度與他人相處,瞭解這個社會運作的本質,協助他人完成夢想與需求,生命才不算白活。
通往自由的路如此漫長,經過數百數千年的努力,我們仍舊在呼喊在爭取這如同風一般難以描述的狀態。
你自由了嗎?我自由了嗎?
我想,只要不愧於天地、不負他人、踩著堅定的步伐、信守誠諾,自由不會是個神話,自由反而會在我們的呼吸吞吐中,毫不猶豫地展現。
- Nov 13 Thu 2008 11:41
【試讀】卜王之王1:煙火聖徒
- Nov 05 Wed 2008 20:19
【試讀】最後的精靈
書名:最後的精靈(L’ultimo Elfo)
作者:席娃娜.達瑪利(Silvana De Mari)
譯者:景翔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2008年11月30日
精靈一直以來是奇幻小說作者最愛使用的元素,《魔戒》裡的精靈高高在上,比其它物種高級而擁有力量,身為人類的我們在融入書籍的情節後,隨著劇中角色尊重精靈的智慧與法力;《哈利波特》裡的小精靈卻是以受害者的姿態出現,他們衣衫襤褸,無法自由發揮魔力,受限於歷史的枷鎖與身份認同的迷思中。
但《最後的精靈》裡的精靈約許,卻完全擺脫了上述的形象。
私以為精靈約許其實是明白自然力量、懂得與自然共存的人類形象投射。
幼年的約許看似脆弱愛哭,卻有神奇的力量;能憑空點燃熄滅的火把、將生命的脈動帶回逐漸冰冷的動物體內、感化巨人強盜僵硬的心。約許就像個柔軟擁有最純真力量與笑容的孩子,信手奇蹟,捻來即是。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像是重新複習了一次兒時歲月。
那個凡事都嶄新發亮、每件事都新鮮有趣的過去。那時的我們不懂得真正的悲傷,但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長高長壯,心裡也留下一些疤痕與傷口。我們懂得了什麼叫承諾、明白了什麼是失去、學習了什麼叫勇氣。與約許一樣,在炫麗的完美與平淡中,發現摻雜著不完美、失望、悲痛的日子,才是最值得回味珍惜的回憶。
作者寫起故事來毫不遲疑,起承轉合充滿了人性互動間的光輝。
書中的世界一如我們的世界,有種種的不合理與殘忍之處,像在提醒著我們,一旦我們失去了最柔軟願意去關懷他人為他人付出的那一顆心,我們的所作所為自會變成令人厭惡的鴨霸,也喪失身為「人」所擁有的真正力量。
也許是因為跟約許相處久了,自傲的龍也對人有了感情。
但一個族群的滅絕不一定代表該族群永遠的消失,龍族消失了,但關於龍的神話,卻會不斷地傳承、不斷地被訴說。
所以我們都不該害怕最後,而是害怕自己沒能成為值得被傳誦訴說的對象。
- Nov 01 Sat 2008 15:06
【Once】曾經,愛是唯一
Director:
John Carney
Cast:
The Frames主唱兼吉他手Glen Hansard
Marketa Irglova
電影的主軸非常簡單,熱愛音樂的男子與妻子過世、獨自開著吸塵器維修店的父親住在一起,有一天在路上碰見了來自捷克的年輕媽媽。同樣熱愛音樂的他們,在音樂中互相瞭解、彼此吸引。
靈魂深處的撞擊,兩人不斷譜出一首首動人的歌曲。
縱始愛情在音樂與互信中滋長,現實的因素仍舊橫亙在兩人之間。
【Once】是部小成本的電影,但卻在好幾個影展中獲得極高評價。最大原因應當歸功於電影中的音樂非常悅耳動人。
【燕子】裡的龍仔說,「聽見喜歡的音樂,就像有愛情從耳朵穿進去」,【Once】的的確確用影像實踐了這句話。
實踐愛情的形式千變萬化,不是只有牽手到白頭才能證明雙方的心意。在對視一眼的時刻彼此微笑,心跳的頻率一致,心的距離是零。
那個當下,我們聽見的想必正是鑽進耳朵裡的愛情。
這首是片中男女主角第一次合奏的曲子,叫【Falling Slow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