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水漸漸退下至遙遠的彼方,
那柔軟的海砂,
如今已堆砌成堅硬的磐石。
撫摸著,
宛如戀人的手輕輕滑過,
滑過那層層疊疊的痕跡與線條。
三葉蟲爬行的觸感,在掌間擴散,
而牠們的容顏未改,只是留在石間瞪視著殘存的虛無。
仍聽得見恐龍在隕石墜落前的吼聲,
絕望,一如被掩埋的夢想,剎那即永恒的失去。
山毛櫸仍在長毛象在回憶中落下漫天的葉與花,
而從赤道到北極的路竟是那樣短暫,
大地怵地冰封。
雪白的一切,歸生歸死,歸為最初的原點。
一個眨眼的距離。
- Oct 27 Mon 2008 17:13
【Poem】生生滅滅
- Oct 22 Wed 2008 15:30
【Murmur】生活
王佳芝說,「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我身邊沒有老易,也沒有什麼目的,只是跟老友聊了幾小時,卻也有種一洗心頭鬱悶的功用。
謝啦,老朋友。
不過有必要把我說得像變蠅人一樣嗎?我們也才三個多月沒見面耶。有需要說我去整型嗎?沒這麼離譜吧。不過是頭髮因為不知該怎麼辦只好留長、瀏海因為太拙所以稍作修剪、換了副新眼鏡、皮膚狀況比之前再好些而已。
但聊得很愉快是真的。
談了些關於電影的議題、學校的事情、當兵的苦悶、同學的近況等等。
稍稍記錄一下那天談了些什麼。
你說剛讀完李佳穎《不吠》,我有聽過但沒看過。你說朱少麟式的囈語已不再流行,現在走的是現象的呈現,在閱讀的過程中,明白書中角色的行為。我現在突然想到,這是不是就像電影一樣呢,訓練讀者從文本中窺查一個人物的行為脈胳。所以我去學校把《不吠》借回家了。
你說時代變了,尤其在看到我對《海角七號》的評語後,更是咋舌,你心裡一定想連我也淪陷了(對,因為范逸臣的歌聲太溫柔、眼神太深遂美麗)。
我同意《海角七號》其實是一部包裝完整、套入各種元素,但卻略顯淺薄的電影,評論小說或電影時常會說到要看角色的深度與個性,基本上《海角七號》裡的人物都算是扁平的角色,我們看不到他們的成長與心態上的深刻描述;但無庸至疑的是,《海角七號》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個歡樂的氛圍,讓觀看電影的人可以暫時拋卻現實的不堪,獲得心靈的短暫救贖。《海角七號》與魏德聖是時勢造出來的奇蹟與英雄。
我們也談到這樣的電影在影展中獲獎的可能性,就算字幕可以改得更好、用字譴詞可以更有意境之美,有些東西仍是外國觀眾無法理解的。除了畫面外,聲音表情《海角七號》亦是這齣電影成功的條件之一;外國觀眾真能懂得茂北那句用台語說的「F*CK,我是國寶耶。」嗎?
除了《海角七號》外,我們也再討論了《四月三週又兩天》。
你說我提的vulnerability,其實存在於所有人身上,Otilia的男友何嘗不是社會運作下的犧牲品?他不也被從小教導著要成為一名中產階級、用週遭他人看事情的心態去看待他人?
人與天地萬物間擁有超越語言與實際經驗的共通性,走在山中時若有微風吹過,大自然的微笑我們心領神受。
而且,《四月三週又兩天》可是由男性所導的電影,如果他不懂得以同理之心去處理這個墮胎事宜,這整部電影不就得被推翻了嗎?我同意。
重點不在於個人的脆弱,而是為了凸顯共產時代解體前的腐敗與猖狂。Otilia其實不是墮胎事件中的旁觀者或協助者,她其實正是本人,她與Gabita是一體兩面的呈現。
我明白其實我還是很弱,縱始我似乎比一般人要懂得用文字語言來表述或分析,但我講的東西仍很浮泛。多閱讀吧,找到一個自己有趣的範圍領域,一頭埋入後吸收養份,才可以擁有可以立足的觀點。
- Oct 20 Mon 2008 11:28
【試讀】收集孩子的人
《收集孩子的人》一開始頗為沉悶,敘述有些混亂。但越看卻越看出其中況味。
每隔三年就會有名金髮小男孩死去,作者敘事觀點常做變化,既從被害者的角度看,也從加害者的角度處理整個故事情節。
莎賓娜‧提斯勒像是個全知全能的神,一次揭露一點點,讓讀者心癢難搔。她讓我們知道兇手是誰,卻又安排我們隨著劇中角色不斷地與兇手擦身而過,甚至深深相信兇手那迷人的身影。
隨著時間的推進,當我們就像其它非受害者一樣忘記幾乎要忘記過去的事件時,安娜出現了。她像炫風似的進入小說,成了讀者視野中的焦點。
我們傾聽她的傷痛、分享她的苦楚、想像她的面貌,心情隨著她乍喜狂悲忽上忽下。其實她也只是個普通的母親罷了,她擔憂的與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自己所擔憂的沒什麼不同;她的脆弱,我們感同身受。
還好,我們的情緒在閱讀的當下仍有出口得以渲洩。美麗的托斯卡納風光明媚,很能讓人沉浸在南歐的浪漫風情裡,稍稍抒緩我們閱讀時累積起來的緊張情緒。
幸好,這一切終算有個還算完美的結局。而莎賓娜巧妙地將先前曾經提及的某個角色又帶出來,以震撼彈的姿態為本書劃下一個大家早已渴望的結局。動用私刑法理不容,但卻合乎該角色的身份背景與擔負的情義。
有人曾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安利可(又或者是艾略特)能言善道的背後,其實是他對自身價值的強烈懷疑。父親的早早亡故、母親的不聞不問、哥哥的病故,無一不使得他在成長過程中喪失對人的感情與溫度,也對自己的自卑,唯有透過對弱小幼童的無情擺弄,才能扮演上帝,才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我們痛恨他的無情與自以為是,卻對他的成長背景感到憐憫。然而,在這複雜的社會裡,誰會真心關注這些死有餘辜者的殘酷,乃源自於幼時的不足匱乏與倍受欺壓;就算明白了,誰又會為未來其它受到欺壓的孩子出氣、協助他們走出陰影與過去?
- Oct 15 Wed 2008 15:56
【Voice of Love】愛情的聲音
【燕子】裡的龍仔說,「聽見喜歡的音樂,就像是愛情鑽入耳朵。」
什麼是愛情呢?
我們都在人世間摸索
尋找一個忘記不了的身影
追求一道橫跨生命的彩虹
彩虹出現前總免不了一陣驟雨
確切地牽起一個人的手走下去之前總要經過風雨
接不接受、點不點頭、結不結婚
終究只是一道道的過程
不離不棄互相守候
在對視一眼的時刻彼此微笑
心的距離是零
心跳的頻率一致
那時,我們終會
聽見鑽進耳朵裡的愛情
看見彩虹
- Sep 29 Mon 2008 21:05
【Cape No. 7】恒春郡海角七番地
Director:
魏德聖
Cast:
阿嘉--范逸臣
友子--田中千繪
茂北
馬拉桑--蠕米團馬念先
水蛙--夾子小應
勞馬--民雄
大大--麥子
大大媽--林曉培
歌手/ 日本教師--中孝介
小島友子--梁文音
海角七號,去看的當天(2008/09/19),票房已破一億。
范逸臣在前一天已履行他脫光光裸泳的諾言。
這部電影之所以可以成為台灣近年來的國片奇蹟,原因很簡單,導演用最簡單動人的元素,讓觀看電影的我們感受到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每個人心底都有堅強與脆弱的一面,都懷抱著一些無法彌補的遺憾生活,都渴望自己有突破一切蕃離追求愛與夢想的勇氣,都深愛這個孕育我們的土地,我們都擁有自己的堅持,也各自用最平實無華卻又生動鮮明的方式表達對生命的熱誠與真摰。
這部片的故事主軸非常簡單,懷才不遇的樂團主唱阿嘉離開了台北,回到了恒春的家鄉,當起了因車禍摔斷腿的茂北的代理郵差。而為經紀公司工作的友子,在合作飯店的脅迫下,得找一支本土樂團為日本歌手開場暖身。在種種因緣際會下,樂團的成員逐漸成形,從老到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在各種互動中瞭解彼此、培養出他們獨特的團隊默契。而阿嘉與友子,從最初的互相厭惡到珍惜對方的心意,最後,終為彼此心中帶來一道美麗的彩虹。
我喜歡這部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活色生香地刻劃出台灣人的精神魂魄。
懷才不遇大罵「操你媽的台北」離開的阿嘉、演藝生涯不順得充當模特兒們保母的友子、送信彈月琴堅信「淦!哇係郭ㄅㄛˋ捏。」所以一定要上台演奏的茂北、離開霹靂小組失去魯凱族妻子的勞馬、勤奮推銷充滿幹勁的馬拉桑、愛上修車行老闆娘堅決不放棄的水蛙、帶著女兒獨自生活的單親媽媽明珠、外表酷但卻內心柔軟的大大、熱愛這片土地卻看著身邊的年輕人一個個離鄉背景將精力奉獻給遙遠他方的鄉民代表。
日本教師與小島友子的部份,也許有些些的薄弱與遙遠,卻貫穿了整部電影,為這齣熱鬧的喜劇添加了歷史的哀愁與蒼桑,也間接地,讓阿嘉與友子決定不錯放彼此,寧可愛錯,不願錯過。而蔭山征彥的聲音好溫柔,聽著他低喃著這麼動人的情書內容,我的心簡直要融化了。
導演說,他其實想在這部電影中表達一種圓滿。我卻覺得,電影的結局也許不算得上圓滿,卻帶有濃厚的人味與柔軟的情份。這世界上怎麼會沒有遺憾呢?但靠著與旁人相偎相依,我們才得能夠不孤獨的活下去,才有勇氣追求夢想,才會在夜晚想起回憶而微笑流淚。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段故事、一種堅持。
也許我們做事有些不認真、對生活有莫名的堅持、對事情的看法有些偏頗,但我們卻不會放棄生命裡應有的希望。
而【國境之南】這首歌太美,讓我在阿嘉對著友子唱起歌的那一刻起,便流下了差點止不住的淚水。
- Sep 04 Thu 2008 15:36
【Biking】熱血青春,健康無敵
剛剛過的八月最後一個週末,我的生活只有八個字可以形容「熱血青春,健康無敵」。
星期六跟朋友約了要去西子灣參加啤酒節、看黃小琥的海灘演唱會。
下午五點,我們在老四川麻辣鍋集合,第一次吃老四川,其實滿驚豔的。不知道是不是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舌頭已準備好對抗麻辣的辣度,所以吃起來並沒有讓我嚇到要噴火的程度。
湯頭還滿不錯喝的,而且老四川的服務生會一直來幫忙加湯頭及湯底,吃到最後我已經飽得非常徹底,就等著冰點上場。明明咳嗽卻吃冰吃辣,我還真是膽大妄為。
吃到七點,便往西子灣出發。一到,便聽到滅絕師太的歌聲。她不虧是PUB天后,現場演唱非常有感覺,也很會帶氣氛,懂得撩撥現場民眾的情緒,而且她跟自己的團已經很有默契,很容易掀起現場的高潮與笑聲。只可惜師太只有唱大概五六首或六七首歌,便得走了,後面還有其它歌手。
接在黃小琥之後上場的是彭佳惠,她歌聲也算有爆發力,但與師太一比,就讓人覺得遜色不少,尤其她還說:我的經費不像小琥姐那麼多,沒辦法帶自己的BAND來。雖然沒有自己的BAND的確會對表演有些影響,但她其實不用把話說得那麼明白,反而澆熄了現場一片熱絡的氣氛。
彭佳惠結束後上場的是十三樂團,我們一群人便往外移動四處拍起照來。如果只是聽聽演唱會、吃吃麻辣鍋、做做怪動作拍照,當然稱不上熱血團,我們....還玩起了沙灘排球。沙灘排球之所以熱血,是因為邊打會有沙子四處飛,而且還要以帥氣的姿勢救球。
一群人肖到十點多,直到西子灣要關了,大家才依依不捨地離開。
但,我的行程還未結束,還得去朋友那兒牽腳踏車啊。
跟朋友借的是台小摺,但這台小摺也是他跟別人借的,結果,他並有告訴該如何把小摺完整地摺起來。所以我的小摺,摺起來的時候應該長得像個方方的正方形,但因為我們只會對折,所以它摺起來後,就像長了鹿角的正方形。XD。
------------------------------------------------------------------------------------------------ 分隔線
一個晚上我睡得不太好,因為隔天早上七點就得集合了。
i.e. 我五點半就得起床準備,而且要搭公車前往集合地點啊。
星期天早上我算準時起床,很快地梳洗完畢後,便牽著小摺出發了。天氣很藍很好不會太熱(誤,早上六點會有多熱)。到了公車站,我便把小摺折起來,開始等公車。
好不容易等到公車了,公車北杯看著我的表情,好像在說:小姐,妳上車要花多久時間啊妳!?而車上的其它乘客,似乎都在冷眼看我啊。
這還不是最囧的部份。在等公車時我就看到好幾個勁裝男女騎著腳踏車經過,坐在公車上時,路上通通都是騎腳踏車的人。我想,其它乘客心裡一定想,這位小姐也太懶惰了吧,快點滾下車跟別人一起騎到目的地。離目的地越近,騎車的人越多,老老小小都有,裝備完全跟歐巴桑打扮的也有。這時我也越來越心驚,到了目的地時,我若提著腳踏車下車,不是會吸引大家的目光,告訴大家「我是個遜咖嗎」?!XD。
還好,快到目的地時,公車轉了彎進入一條沒什麼人的小巷子,我便提了小摺下車、速速組裝好,混進車群裡了。
跟朋友碰面後,便先來拍張照片。
朋友笑說,這身裝扮很像是「歐巴桑」。這樣才可以徹底防曬啊,我還嫌自己包得不夠緊欸。不過,我終究忘了戴手套參加這場盛會,所以手背又曬黑了。
這次的報名人數共有六千多人,真的非常的盛大,雖然台灣人很沒錢,但以一台腳踏車五千到一萬的行情來算,那天在澄清湖邊至少就有3000萬的流動資產了啊。
這是那天的騎車行程,分為親子悠閒路閒:9公里(菊色那條環湖路線)與挑戰路線:35公里(藍色那條登山路線)。以我這等遜咖,便選了親子路線。
一開始騎時非常輕鬆,涼風撫面,但是.......我們騎一騎才發現,碰上爬坡段,雖然已經把變速調到最大,但是還是很喘。兩隻腳很努力地踩啊踩地,但前進速度卻很烏龜。所以我們沒有誤選挑戰路線,否則應該會回不了家。
騎完九公里回到集合地點附近時,才早上「九點」不到。朋友問我有沒有吃早餐,我才突然想到居然忘記吃早餐了,所以便去領便當開始吃起「午餐」。
這次的活動其實還滿不錯的。報名費350元,送件騎車服(材質是男生打球會穿的排汗衫)、一罐水、一罐寶礦力水得、一支瑞穗冰淇淋、一個便當。
我總算知道,原來想要環島,我還差得遠咧(遠目)。
- Aug 28 Thu 2008 13:56
【Atonement】為誰贖罪?
Director:
Joe Wright
Casts:
Cecilia Tallis - Keira Knightley
Robbie Turner - James McAvoy
Briony Tallis - Saoirse Ronan (young Briony)
Romola Garai (Briony Aged 18)
Vanessa Redgrave (Old Briony)
贖罪,是為了補償被傷害的人,還是為了安定傷害者的內心?
時間是一次大戰,Robbie Turner是Tallis家的僕傭,因為Mr. Tallis 的賞識,供他去牛津讀書。他與Cecilia間的感情,在送錯信件內容的那個夜晚達到頂點。所以他們情不自禁地在書房裡擁抱親吻探索彼此最深刻的慾望與情感。但,這一切卻因為Briony 的指控化為虛無。Robbie 的未來,他與Cecilia 間的感情,全都因為這道指控,化作監禁的牢籠與令人措手不及的分離。
那年,13歲的Briony,青澀蒼白、敏感、纖細,腦海中滿是幻想。她的想像力與呈現於外在世界的POWER呈反比,她在自己的世界是主人,可以操弄作品中的人物生死與世界運作,但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們自顧自地玩樂,對於她的言行完全不放在心上。
Saoirse 飾演的Briony 恰如其分,她清澈的眼神像在訴說她是多麼的天真單純,讓人不知從何反駁她「眼見為憑」的指控。她是《贖罪》裡的操弄者,Robbie與Cecilia的人生,在她還不明白文字與語言的真實力量前,便成為了作品中被操弄的木偶與祭品。
這樣的指控也許過於殘酷。
她只是個時時沉溺於幻想、對感情懵懂未知、對情慾不明所以、對嫉妒的情緒無法排解的孩子。所以她以為姐姐Cecilia 對Robbie 掩飾的好感是敵意,她以為兩人的難分難捨的糾纏是Robbie 化文字為行動的侵犯,她以為..侵犯朋友、露出屁股、在暗夜裡回頭的那個人,便是Robbie;所以她毫不遲疑地指控,Robbie離去的那一幕透過玻璃,映照在她澄澈的眼眸。
她的以為,讓Robbie、Cecilia與自己付出了一生的代價。Robbie 從此入獄服刑上戰場、Cecilia 遠離家庭不再與家中任何人有一絲瓜葛,而她的世界崩解,不再依照原本的方向前進。放棄了牛津劍橋等高等學府,她進了護校學會服從、清理傷患的髒汙、與朋友在夜裡嬉鬧,但發生的已然發生,對不起與抱歉已於事無補。
直到最後,當年老的Briony 終於坦白,我們才知道所謂的贖罪,是一種至死方休的折磨。死者恒逝。他們的遺憾在短短的一生裡隨著死亡消失在歷史裡。隨著Robbie 閉上眼睛抱著希望死在Dunkirk 大撤退的前一天,隨著Cecilia 受困溺斃在地下道裡,而唯一的生者抱著幼時的憾恨,花上一輩子的時間為已故的人編織殘存的夢想。最終,她也只能在作品裡,還Robbie 與Cecilia 一個公道與花用不盡的一生。
Joe Wright 的鏡頭很沉穩地敘述了這個哀傷的故事。一鏡到底的Dunkirk 海灘、倒退重來一遍以全知角度看待事情始末的拍攝、答答答不停歇的打字聲。除了Keira Knightley 與 James McAvoy 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外,三位飾演Briony 的演員也都非常到位;Saoirse 的單薄敏感與蒼白、Romola Garai 的疏離與傷痛,而Vanessa Redgrave 所表現的深沉哀痛,更是經過時間洗鍊後所呈現的不知所措。
- Aug 24 Sun 2008 20:34
【4 Months 3 Weeks 2 Days】劊子手
Director:
Cristian Mungiu
Casts:
Otilia - Anamaria Marinca
Gabita - Laura Vasiliu
Doctor - Vlad Ivanov
這是一部關於墮胎的電影。時間是1980年代的羅馬尼亞,共產時代即將瓦解的前夕。每一個共產國家走到最後,總是一片灰敗。頹喪的城市、陰暗的街道、空蕩的巷弄、腐敗的官僚,還有似乎無法逃出生天,被這鬱悶氣息壓抑得無法呼吸的市井小民。
Gabita 與 Otilia 是大學室友。當時的羅馬尼亞不准女性墮胎也不准未婚生子,墮胎的女性與幫忙墮胎的醫生都得入獄服刑;一切民生物資採分配制,若想買菸、酒、化粧品等物,還得進行小小的黑市交易。但Gabita 不小心懷孕了,Otilia 為她奔走各項事誼,聯絡密醫、補訂飯店房間、跟朋友借錢代付墮胎需要的費用。
Gabita 找到的密醫Bebe,他要的代價,不是錢,而是以「性」作為交換。Otilia 的角色在這部戲中舉足輕重。除了四處為無用的Gabita 奔走忙碌,更因為Gabita 的自以為是與個性上的疏失,使得她不得不賠上自己的身體,為朋友換得可以墮胎的機會。
Otilia 去男友家吃晚飯的段落,也是重點橋段之一。桌上的菜餚看似美味,共飲共食的人雖然接受高等教育,身份地位多是較有權有勢的醫生,但對於子女的掌控及女性的態度,都似乎在用隱形的矛頭攻擊坐在畫面正中間的Otilia。那頓晚餐給Otilia 的壓力,只怕比在外奔走還要令她傷神傷心。
曾跟男性朋友稍稍討論過這部電影。我想,性別的不同,讓我們對這部電影的感受也出現了分歧。我說,我懂Otilia 的掙扎與苦悶,感同身受的懂,這不是他可以明白的範疇。我想了好久,才總算想出一個比較精準的詞彙可以描述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那就是「vulnerability of women in the society」。Vulnerability,可以指主體本身的脆弱,亦可以指社會文化、道德框架對主體所造成的壓迫,使得主體成為一脆弱的受體。
在性關係中,女性不僅僅是承受結果的一方,更得接受世俗評判的眼光。Otilia 曾逼問男友,若是懷孕了該怎麼辦,她從Gabita 的事情裡看見了自身的脆弱。這部電影裡,在Gabita 體內播種的男性不僅沒有戲份也沒有名字,他的缺席濃縮了女性得獨自解決面對的社會壓力,拓展了戲劇張力。
最後,Gabita 的胎兒總算流掉了。小小的半透明帶著血絲四個月大的胎胚,看得出手腳身形。虛弱的Gabita 將拋棄嬰孩的最後任務也交給了Otilia。在暗夜中移動,亡魂的氣息伴隨著躲躲藏藏的黑影,貓咪的叫聲凝聚了Otilia 的恐懼。最後,她總算將屍體處理掉,如釋重負的回到飯店。而Gabita 卻沒事兒似的跑出了房間去餐廳享用大餐。
當Gabita 拿著菜單而Otilia 筋疲力竭的拿起放在桌上的水杯時,本片就此停格,鎖住時空。
我一直在想,究竟Otilia 為什麼要這麼盡責的替Gabita 張羅一切、東奔西跑,甚至在自己也得成為交換的條件後,不顧自己的心情,仍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為Gabita 盡心盡力?
也許,因為這是她與Gabita 間的秘密,她不想辜負朋友對她的信任;也許,她潛意識中有種為未來做準備的心理,雖然她不是懷孕需要接受墮胎的人,但誰知道她是否也得面對同樣的未來?她對Gabita 的態度,隱含了自己內心的焦慮與盼望,盼望未來若得面對同樣的狀況時,自己能夠獲得對等的照護。
- Aug 03 Sun 2008 20:09
【紅燜廚娘】味蕾與生活

作者:蔡珠兒
出版社:聯合文學
對吃,我一直沒什麼講究。
私以為食物主要的功能只為了填飽肚子,提供需要的養份能量。所以美食書我沒什麼看,看了也覺得無法融入那個世界。
但看蔡珠兒的《紅燜廚娘》的感覺卻全然不同。
她寫的多是家常菜或是平日便吃得到的水果甜點,但在她的筆下卻那樣的活色生香;讀著讀著,都覺得食慾大開,很想大快朵頤一番。
不僅對於烹調的過程描寫得詳盡,形容食物的香味色澤更是淋漓盡致。
若只是純粹描寫美食或烹調方式,這也不會是本值得推薦的好書;《紅燜廚娘》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蔡珠兒的文字與蕙質蘭心,閱讀的過程中,你彷彿被美食洗禮,但你卻忘記自己是在讀一本美食書籍,《紅燜廚娘》反倒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每一個章節雖只寥廖一兩千字,但卻在字句中聞得見深刻的情感與思維。
蔡珠兒說,「玫瑰如鋼鐵,歷經高溫蒸餾淬鍊...在純淨芳馨中,都有一種冷冽決絕的鋼質意味。」「煮玫瑰不可躊躇留情,掐枝斬瓣,絕不心虛手軟,在菜刀與砧板、炒鍋與爐火之間,沒有任何沾黏牽纏。」
這是我聽過對玫瑰最動人的描述。
- Jul 25 Fri 2008 13:52
【Story of the Past】爸爸與紫藤廬
很久很久以前,當我還很小時,爸爸媽媽都在台北工作,我在鄉下由爺爺奶奶撫養。
後來,在經過很多曲折後,爸爸回到了高雄,我也到了高雄,改在爸媽的翅翼下成長。
紫藤廬,一個我在報紙上曾經閱讀過的文化聖地。
某一次我們全家北上時,爸爸對媽媽說,我們去紫藤廬走一走吧。
那時,我才知道,原來爸爸與紫藤廬之間有著秘密的牽連。
紫藤廬的經營者周渝已經舉家移民加拿大,
那次很幸運他剛好人在台灣處理事情。
周渝叔叔看見爸爸很開心,特地陪著我們在獨立出來的和室茶房聊了好一會兒。
紫藤廬的日式風味與清幽氛圍,讓人覺得這是片遺世獨立的處所。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紫藤廬的歷史背景、不明白它在台灣的民主文化發展史的重要意義。
直到最近,爸爸在教妹妹下圍棋時,提起他當時在紫藤廬的事情,
我上網一查,才發現紫藤廬原來是這樣的地方、有這樣的意義。
爸爸會下圍棋,原來是周渝叔叔教他的。
當時的他,偶爾會去紫藤廬喝喝茶,有天看到周渝叔叔在下棋,就說他也有興趣,
就這樣,周渝叔叔教爸爸下棋,也帶他進入茶的世界。
從他跟周渝叔叔開始學棋的那天起,他去紫藤廬喝茶就不用錢。
爸爸有幸跟沈君山還有柏楊下圍棋,也是託周渝叔叔的福。
爸爸跟沈君山下棋,當他看到大勢已去後,便很婉轉的說,差不多了,今天到這樣就好;
聽說沈君山事後還偷偷問周渝叔叔,你那朋友真的會下棋嗎?
跟柏楊下棋時,爸爸則是問他說,聽說你是為了一則漫畫入獄的?
那幅漫畫內容是:
卜派跟兒子來到了一個無人小島,卜派兒子很開心的說,這小島是我們的天下了。
柏楊笑呵呵的說,是啊,他就是為了一幅漫畫入獄的。
但他說因為在獄中關得太久了,守在綠島監獄的將官也換了好幾批,
到最後誰都不知道他入獄的理由為何。
因為柏楊圍棋下得很好(可以在腦中下完一盤棋),那些鎮守綠島監獄的將官們,
都把他當圍棋老師來款待,他一生中喝過最好的紅酒,都是在坐牢時喝的。
除了不能夠越獄外,他的生活其實非常自由悠哉還備受尊重。
爸爸如果當初沒有回高雄的話,我們都覺得他會成為民進黨的開黨元老,
畢竟當時他年輕時走的可是叛逆文青路線。
前教育部次長范巽綠還有一些前朝官員們,跟他當時都算是有交情的朋友。
爸爸其實有點後悔當時沒有跟周渝叔叔多學學茶藝方面的事情;
他純粹將喝茶當作興趣,而沒有想到這可以是個發展的機會,
畢竟當時他喝茶的品味已經在周渝叔叔的調教下,達到一定水準。
已經走過大半人生的爸爸,在年輕時送走了機會。
還年輕正在迎接人生的我,手上有什麼機會呢?